皇冠比分

首页
> 资讯信息 > 交流论坛

【宜春】万载县解决稳定性精神残疾人就业问题的实践与探索

发布日期:2023-12-11 15:18 信息来源:万载县残联 作者:黎水庚 访问次数:

劳动就业是残疾人的基本权利,残疾人与健全人一样,享有法律赋予的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作为残疾人中的一个更特殊的群体,精神残疾人就业问题一直是精神医学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难题,对这个群体就业歧视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近年来,针对稳定性精神残疾人这个特殊群体的就业困境,万载县进行了一些有益的实践与探索,想方设法帮助稳定性精神残疾人找到就业的新路径,找回就业的成就感和价值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稳定性精神残疾人就业现状及问题

万载县现有持证残疾人16575人,其中精神类残疾人1464人,占8.8%;男性803人,占55%;女性661人,占45%;三、四级精神残疾人1033人,占精神残疾70.6%;就业年龄段的精神类残疾人1097人,占74.9%,其中三、四级794人,占72.4%。通过调查发现,万载县精神残疾人就业呈现以下特点和问题。

1、就业比例较低。全县就业年龄段的精神类残疾人1097人,实现就业的只有269人,占比24.5%;只能在家帮衬着做点简单家务和农活的有187人,占比17.1%,就业比例远远低于普通人群,表明这类人群大都不能通过就业获得经济收入,基本上是家庭的负担,难以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和安全感。

2、就业能力较弱。在就业年龄段的精神类残疾人中,83%是初中及以下学历,知识贮备不足、职业技能较低、就业竞争力弱;有329人基本丧失自知力处于居家照护或放养状态;另有312人在医院治疗,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占81%,自知力基本丧失或间断丧失,没有就业能力,病情稳定出院后,一旦社会支持系统不到位、用药不持续或工作生活人际交往中受挫,很容易再次出现幻觉和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复发率高达68%。

3、就业范围较窄。有的稳定性精神残疾人走不出心理阴影,思想深处缺乏自信,认为自己曾经得过病,担心别人嫌弃,害怕社会不予接纳,害怕走出家门就业。同时,精神残疾人缺乏一技之长,抗压能力弱,内心特别敏感脆弱,难以应对复杂而敏感的人际关系,依赖医生或家人的有效监护才能使病情稳定,这样的精神状况制约了他们大都只能从事较简单轻松的工作,难以找到较好的工作岗位。

4、就业收入较少。在实现就业的269人当中,辅助性就业41人,月收入500元左右;政府开发护林、保洁等公益岗24人,月收入约300-500元;就近从事农业生产及服务季节临时工49人,月收入约500-800元,月收入低于800元的占比52.8%。只有在烟花爆竹企业就业的74人、县工业园及县外就业的81人收入有1000-3500元。

5、就业歧视较多。精神残疾人面临较低的社会融合度,即使他们有就业能力,企业及社会大众对他们的认知依然贴着会自我伤害或伤害他人的标签,就业系统对他们的排斥巨大。据调查,在县外就业的40人,95%是隐瞒自己的精神病史,只能偷偷地用药,心里背负着害怕被发现的恐惧,否则企业会找各种理由辞退,这部分人只有在灰色地带就业。

6、认知偏差较重。社会各界对稳定性精神残疾人的接受程度低,存在较严重的认知偏差,把稳定性精神残疾人等同于传统的“神经病”,夸大了他们对社会的危害,对精神残疾人怀有恐惧害怕的心理导致一堵“心墙”隔开了两个群体。事实上,据权威专家介绍,只要稳定性精神残疾人能按时用药、多与人沟通交流、能感受到有价值、社会支持系统稳定,出现精神病性症状的可能性非常低,社会危害也是可控的。

7、病例增长较快。在经济转型的当下,生活节奏较快,人们在工作、生活、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需要经历各种挑战,外在环境的压力让人们身心都承受重负,这些压力冲击着人们的精神,让内心更加脆弱,极容易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近五年来,全县精神残疾人每年净增30多人,尤其是孤独症儿童从2017年的36人,增加到2022年的133人。

二、稳定性精神残疾人就业探索与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残疾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需要格外关心、格外关注”。面对稳定性精神残疾人就业的困境,近年来,我县持续进行实践探索,关注这一残疾人弱势群体中的特殊群体,试图通过让他们参与就业,来重拾自我的价值感和安全感,助推病情更加稳定,重新与社会进行深度融合和谐相处,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1、完善保障措施,提升精神残疾人的安全感。首先是加大基本生活保障。持续深入争取县政府领导重视和相关部门支持,保障精神残疾人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感觉到自己不完全是家庭的负担,生活有最基本的保障,活的更有尊严。全县就业年龄段精神残疾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有686人,占62.5%;989人次享受了残疾人困难补贴或护理补贴,占90.1%。其次是加大就业宣传保障。通过公众号等媒体、以及乡村残联组织等多种渠道,向社会广泛宣传残疾人就业的重要性,发布企业残疾人用工信息,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残疾人的就业现状和需求。第三是加大社会关怀保障。该群体处于社会排斥的困境,人们对精神残疾人有严重的心理排斥,抱有歧视、憎恨的态度,难以得到平等待遇和精神关怀。通过宣传教育,引导企业及社会公众修正认知偏差,让精神残疾人处在一个较积极的社会环境中,从社会得到更多的关心和支持,让他们获得心理抚慰,进而缓解病情的发展。

2、提供心理支持,提升精神残疾人的稳定感。企业使用稳定性精神残疾人时,最大的担心就是残疾人病情不稳定,出现症状后对企业生产或人员造成危害。针对这一问题,万载县探索了医院专业支持、家庭亲情支持、心理疏导支持三方联动的模式,让稳定性精神残疾人就业时症状更加稳定。一是医院专家支持。对病情稳定后出院的精神残疾人,县精神病院建立了一个爱心医生微信群,随时指导他们的症状变化及用药调整,及时提醒病人按时服药,让出院后的精神残疾人感受到后面一直有专业医生在帮助支持。二是家庭亲情支持。县精神残疾人亲友协会每年举办培训班和座谈会,组织精神残疾亲友学习心理相关知识、沟通交流技能和精神残疾人陪护方法,引导亲友不抛弃不放弃,面对现实接纳精神残疾人,通过共情鼓励和支持肯定,用亲情支持残疾人建立自信、发现价值。三是心理疏导支持。县残联组织县心理咨询协会每周开展支持性服务,对正在就业或有就业意愿的稳定性精神残疾人开展一对一的心理辅助治疗,提供专业的心理咨询和疏导服务,引导他们释放压力、认识自我、调整认知,不断缓解内心冲突,提高心理自由度,增强工作胜任力和人际关系的适应性,有效的降低了精神病性症状的复发。

3、推动融入社会,提升精神残疾人的归属感。一是社区康复促融入。2018年以来,连续多年在社区开展精神残疾人康复,先后有200多人次稳定期精神残疾人开展了康复试点工作,为之提供志愿者活动、日间照料、心理疏导、心理支持及转介转诊等服务活动,让稳定期精神残疾人通过参与社区活动,更好地融入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二是免费服药促融入。以社区为载体,摸排困难精神残疾人情况,积极沟通县精神病医院,在用足用好慢病医疗保障政策的前提下,每年投入不少于5万元,为精神残疾人垫付个人自费部分医疗费,让精神残疾人免费用药,让稳定性精神残疾人持续感受到了政府对他们的关爱和支持。三是探视巡访促融入。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委托专业社会组织、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等作为探视巡访服务机构开展服务,为残疾人提供生活陪伴、心理咨询、情感支持以及照护资讯、政策咨询等服务。引导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志愿服务团体、全县残联系统积极为精神残疾人提供关爱服务,了解残疾人生活生产情况,着重了解残疾人健康状况、精神状态、居所安全情况、卫生环境、居住环境等,以及督促指导照护责任人提高照护水平、落实照护责任等。

4、开发公益岗位,提升精神残疾人的参与感。一是开发公益性岗位。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和各乡镇(街道)开发精神残疾人公益性岗位,制定好公益性岗位的计划,根据实际情况开发公益性岗位,如:保洁员、护林员、护路员等。目前公益性岗位已安排稳定性精神残疾人就业24人。二是开发辅助性就业岗位。利用精神病医院建立辅助性就业中心,采取企业+医院方式,医疗康复与就业相结合,组织30多名稳定性精神残疾人从事简单的工作获得一定的报酬。同时,巩固伟泽电子辅助性就业中心,安置10多名稳定性精神残疾人就业。通过政府支持辅助性就业的方式,构建“残联推动、社会承办 、企业融入、残疾人参与”的辅助性就业新模式,让精神残疾人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主动走出家庭实现就业、回归社会,实现“就业一个人、温暖一大家”的良好局面。三是开发助残基地岗位。在申报省市县阳光助残基地和创业基地时,引导基地吸纳本地稳定性精神残疾人参与用工,作为考核的一个指标,以奖补的方式助推就业。

5、拓展服务模式,提升精神残疾人的获得感。一是优质服务推动就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精神残疾就业年龄人群基础信息核对,对其中有就业需求的残疾人组织一次职业能力评估、进行一次就业需求登记、开展一次就业技能培训、组织一场就业供需对接,通过残联系统的优质服务,推动就业水平的提升。二是技能提升推动就业。实施残疾人职业 技能提升行动,加大残疾人职业培训供给,推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职业教育,帮助具备初高中文化程度的残疾人接受职业教育,培养个人兴趣往职业化道路发展,并积极接受岗位技能培训,提高自身就业能力。三是特色产业推动就业。立足万载花炮产业企业较多,用工需求较大,技术要求不高的特点,对使用稳定性精神残疾人的花炮企业适当放松减免残保金认定条件,通过残保金征收为抓好,推动花炮企业无药工序使用稳定性精神残疾人,解决本地就业问题。四是防范风险推动就业。由于用人单位和家庭害怕出现意外风险,不愿意吸纳这类残疾人就业,为解决用人单位和残疾人家庭忧虑,鼓励用人单位为稳定性精神残疾人就业者统一缴纳意外伤害保险,并作为认定使用残疾人用工和减免残保金的必要条件。

残疾人就业是残疾人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残疾人生存之本。解决稳定性精神残疾人就业问题是一项重大民生实事,不仅是残联组织的重要职责所在,更是全社会需要共同关注的积德行善之举。近年来,万载县在推进稳定性精神残疾人就业的过程中,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更深感任重道远、永远在路上,推动全社会理解、关心、支持稳定性精神残疾人就业的良好社会环境,让每一位稳定性精神残疾人重新回归社会、服务社会、感受到幸福感是基层残联组织仍要不懈努力的方向。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